有些朋友在養殖過程中覺得很難理解,有的時候明明氧氣充足,怎么魚表現出缺氧的癥狀?平時調水工作都有做,為什么還會有氨氮中毒的事情發生?水質也不差,EM菌都有用,怎么還會倒藻,水質變差呢??那么,您知道綜合因子的協同作用么?下面由農業顧問輝哥剖析此原因。
養殖過程中對水質管理不善,往往會造成嚴重后果。水體溶氧低,氨氮和亞硝酸鹽高,三者協同作用,是誘發導致魚蝦蟹類等水生物中毒、發病、死亡的主要因素。
此外,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。譬如,
①?水體pH值過高時,離子(NH4+)轉化為分子氨(NH3),其毒性增大。
②?在pH值低于6.5時,水體呈酸性,酸性水能使魚類血液的pH值下降,造成血紅蛋白運輸氧的功能發生障礙,致使魚組織內缺氧,形成生理性缺氧。此時,盡管水體溶氧量正常,魚仍然會浮頭呆滯,表現出缺氧狀態。
③?pH值過低時,水體中S2-、CN-、NO3-等轉變為毒性很強的H2S、HCN(氰化物)等物質形式,會增強各種有害因子的協同效應。
此現象在夏秋高溫高濕季節的高密度養殖水體經常發生,造成缺氧死魚,甚至泛塘。建議大家,如果發現池塘有上面的情況或是一些疾病的話,第一步沒有意外就是改底!改底!
養魚先養水,養水先養底,從底質改良做起吧,想要好的池塘底質,就先切斷了有害物質的根源,大大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幾率。而后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,定期培養水體有益藻類增加溶氧,維持水體生態平衡,有毒物質自然就少啦!